close

相信大家已經對深焙與淺焙的差別有初步的認識了,簡單的來說,進入二爆之後會稱為深焙,一爆密集至二爆之前會稱為淺焙至中深烘焙,顏色也隨著越深焙而越接近黑色。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之後,接下來就要跟味道相連結了。 

 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圖片引用自http://peets.typepad.com/blog/2007/08/alfred-h-peet-2.html)

首先來談談深焙,講到深焙,一定要談到咖啡界的傳奇人物-艾弗瑞.畢特(Alfred Peet,1920~2007,大師不幸的在2007年8月31日逝世,在此向他對咖啡的貢獻至上最高敬意)。

畢特於1960年代致力於推廣重烘焙咖啡(深焙),因為當時烘焙商為了降低成本的原因,而將咖啡豆烘焙至一爆進行中,此時咖啡豆因烘焙而損失的重量約10~15%,比重烘焙還要少10%,也就是為了降低一成的成本,不顧將風味發展未完全的咖啡豆販賣給消費者(在此並不表示淺焙不好,而是指僅為降成本而不顧風味的行為)。

因此畢特在1966年於美國西岸的舊金山開設畢特咖啡與茶(Peet's Coffee& Tea),堅持使用100%阿拉比卡豆,並且決不販賣二爆以前的咖啡豆。深焙豆若是烘焙及沖泡的方式正確,可以得到相當甘甜、味道豐富及口感厚實的絕佳咖啡,和大家一般印象中又苦又澀的咖啡完全不同。

後來,星巴克的創辦人Jerry Baldwin、Gordon Bowker、Zev Sieg也因為愛上畢特的咖啡而決定開設咖啡館,並且一開始還獲得畢特的協助,不但提供畢特烘焙的咖啡豆給星巴克販賣,甚至連一開始店內的擺設都跟畢特咖啡相似。也可以說,如果沒有當初的畢特也就沒現在的星巴克,這樣大家知道畢特對你我的重大影響了吧!!!再一次致上最高敬意!!! 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(圖片出自http://www.terroircoffee.com/about/george/)

再來講到淺焙,那也要提一提喬治.霍威(George Howell),他曾經於1968~1974年在舊金山居住,也在那時迷上畢特咖啡,後來霍威移居到波士頓,卻找不到類似畢特的新鮮烘焙咖啡,既然買不到,那就自己賣,於是在1975年成立咖啡關係(Coffee connection)。

不過畢竟傳奇人物就是傳奇人物,畢特的重烘焙手法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模仿(據說跟畢特自行改裝的烘焙機有關),因此霍威一氣之下反其道而行改採淺焙,哪知在"正確"的手法之下,淺焙咖啡豆明亮的果酸風味相當迷人,不同產區咖啡豆風味差異明顯,從此霍威就改採淺焙手法在美國東岸大行其道,與美國西岸畢特的重烘焙分庭抗禮。

(後來咖啡關係被星巴克併購,兩年內全掛上星巴克招牌,原本一貫的淺焙也被改成星巴克的招牌重烘焙) 

一貫我文章的風格,講了一堆,其實重點很簡單:

深焙-甘甜、味道豐富及口感厚實
淺焙-明亮的果酸風味,不同產區咖啡豆獨特風味明顯 

同樣的在台灣有人喜歡深焙,也有一群人喜歡淺焙,無論深焙或是淺焙,都有其獨特的風味,只要沒有不好的味道(如苦、澀、鹹等等比較不討喜的味道),到底何者較佳,就全看消費者的喜好囉! 

另外提到一點,無論是畢特還是霍威,他們都一樣喜歡使用法式壓濾壺,甚至當今星巴克掌門人霍華.蕭茲(Howrd Schultz)當年任職於一家瑞典塑膠用品公司,因為注意到那時候的星巴克採購的壓濾壺數量驚人,才轉而投向星巴克,後來主導星巴克成為國際連鎖大品牌。

所以,大家不要小看法式濾壓壺,覺得他沒什麼技術,事實上它可是受到許多咖啡大師的喜愛呢!!! 想要知道法式濾壓壺要怎麼使用嗎???

請看光光之前的文章:
 忙裡偷閒-在辦公室喝到好咖啡的好方法 
辦公室喝好咖啡的好方法-法式壓濾壺使用方法 

參考書目:咖啡萬歲(也是一本好書,對咖啡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)

以上為小弟學習咖啡小小的心得
若有資訊或敘述錯誤的地方
請各位不吝於指教與建議
讓正確的訊息傳遞下去
May the good coffee be with you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曙光咖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